• ISSN 1001-1455  CN 51-1148/O3
  • EI、Scopus、CA、JST收录
  • 力学类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统计源期刊

45钢层裂研究

郑坚 孙成友 黄风雷 黄正平

李晓杰, 王占磊, 谢兴华, 赵铮, 史兴治. WC/Al2O3颗粒增强Cu基复合材料爆炸粉末烧结实验研究[J]. 爆炸与冲击, 2006, 26(4): 356-360. doi: 10.11883/1001-1455(2006)04-0356-05
引用本文: 郑坚, 孙成友, 黄风雷, 黄正平. 45钢层裂研究[J]. 爆炸与冲击, 1995, 15(2): 136-140. doi: 10.11883/1001-1455(1995)02-0136-5

45钢层裂研究

doi: 10.11883/1001-1455(1995)02-0136-5
  • 摘要: 对45钢进行了层裂实验,对软回收试件进行了显微金相观测,观察了材料中微损伤的形核、增和聚合机制。将文献[3]中的动态损伤模型编入一维Lagrange有限差分动力学程序,对层裂实验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较好。
  • 对任何一个在轨运行的航天器而言,由于其太阳能电池阵长时间暴露于微流星和空间碎片撞击环境中,受到微流星和空间碎片撞击可能非常大。这种碰撞速度介于1~20 km/s的超高速撞击,往往会造成太阳能电池阵穿孔破坏,进而造成输出功率降低,影响航天器正常工作,为此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1-5]。在超高速碰撞过程的早期,喷出物的部分物质会发生电离,产生等离子体[6-9]。因此,开展超高速碰撞对太阳电池阵造成的物理损伤及碰撞中产生等离子体对太阳电池输出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了解超高速撞击对航天器太阳电池阵的影响。本文中利用自行构建的实验电路及诊断方法,对上述问题开展实验研究。

    本实验系统共由3部分组成:碎片加载系统、等离子体诊断系统和太阳阵输出监测系统。实验采用二级轻气炮作为发射装置,自行设计了外电路及等离子体诊断装置,如图 1所示。撞击靶板采用图2所示的太阳电池单元。该单元共由4片硅太阳电池通过两两串联、串间断开的方式组成,以模拟高压太阳电池阵在空间环境下相邻电池串间的高压差状态,串间距取标准太阳电池片间距0.6 mm。

    图  1  实验系统示意图
    Figure  1.  Configuration of experimental system
    图  2  太阳电池阵单元
    Figure  2.  Solar array unit

    电池阵放置于靶室内部可任意调节角度的靶架上,通过对两串电池外加电压来模拟太阳电池阵的输出状态。采用如图 3所示的测试电路,对碰撞瞬间太阳电池输出状态变化进行监测。其中,电流探针CP1用于对整个回路电流进行测量,电流探针CP2用于相邻串间电池电流测量,电流探针CP3用于电池片与铝蜂窝基板间电流测量,电压探针V用于对整个回路中的电压进行测量。在碰撞瞬间,碰撞点附近产生高浓度的等离子体,可能导致相邻电池串间、电池片与基板间形成瞬间短路,在高电压的作用下会对电池产生严重损伤。为模拟高压太阳阵状态,本实验选择外加电压100 V,弹丸入射方向与靶板放置法线方向夹角为60°,弹丸为4.7 mm的铝制球形弹丸。实验共进行4组,测得碰撞速度分别为2.80、4.11、4.36、5.37 km/s。

    图  3  放电检测电路
    Figure  3.  Arc detecting circuit

    采用Langmuir三探针对碰撞过程产生的等离子体进行诊断,可获得高速碰撞产生的瞬态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和电子温度[10],其结构如图 4所示,三探针中各个探头位置成等边三角形分布。其计算公式如下:

    图  4  等离子体诊断原理图
    Figure  4.  Mechanism of plasma diagnosis

    电子温度:

    I1+I2I1+I3=1exp(ϕd2)1exp(ϕd3)
    (1)
    I1=I2+I3
    (2)

    式中:ϕd2=eVd2kTe, ϕd3=eVd3kTe, 其中e为电荷,k为波尔兹曼常数。

    电子密度:

    Ii=I3I2exp(ϕΔV)1exp(ϕΔV)
    (3)
    Ne=[M12S]Iif1(Vd2)
    (4)
    f1(Vd2)=1.05×1015(Te)12[exp(ϕd2)1]1
    (5)

    式中:M是离子(由于基体及弹丸材料为铝,因此本实验的离子即为铝离子)质量,g; S为探针的表面积,mm2; Ii为离子电流,μA;Vd2=3 V, Vd3=18 V,R=10 kΩ。图 5为本次实验过程中,等离子体温度和密度随碰撞速度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随着速度的增大,等离子体的密度和温度均随着碰撞速度有显著地增加。

    图  5  等离子体参数随碰撞速度变化示意图
    Figure  5.  Diagrams of plasma parameters vs. colliding velocity

    图 6为碰撞后的太阳电池阵单元示意图。从图中可以清楚看出,碰撞点位于四片太阳电池交汇中心,碰撞过程的强大冲击导致了太阳电池片出现不可修复的物理损伤,尤其是弹道入射方向同电池阵单元间夹角为锐角的两个电池片,几乎完全损坏。

    图  6  撞击完成后的太阳阵单元实物图
    Figure  6.  Solar array unit after impact

    以碰撞速度为4.36 km/s的实验结果对本次实验进行分析。图 7为等离子体密度随时间的演化规律。随着等离子体在碰撞点附近的产生、膨胀、冷却和复合,探针测得的等离子体密度符合实际情况。高浓度的等离子体成为电池阵单元片间以及片与基板间产生电弧放电现象的诱因,测得的等离子体密度高达1.62×1016 m-3,远高于近地轨道空间等离子体的密度。虽然持续时间在微秒级,但伴随着高电压,其能量足以引起电弧放电,并导致了电池阵单元基板上的铝蜂窝产生燃烧,造成基板结构的严重损伤。

    图  7  等离子体密度随时间的变化
    Figure  7.  Variation of plasma density with different times

    图 8所示为放电监测电路电流、电压探针测得的信号。从图中可以看出,撞击导致了电池阵单元电池片间、电池片与基板间瞬间导通,由于基板铝蜂窝的导电性优于电池片与电池片间,其产生的放电要更强,因而造成的损伤亦更大。

    图  8  放电监测电路电流、电压探针波形
    Figure  8.  Current and voltage waveforms of arc detecting circuit

    空间碎片撞击太阳电池阵会产生高浓度的等离子体,进而诱发产生瞬间短路现象,对太阳电池阵单元产生机械损伤的同时,亦会产生严重的电损伤,导致基板铝蜂窝产生严重烧毁的现象;且随着碰撞速度的增大,产生的损伤效应也更加严重。

    感谢沈阳理工大学唐恩凌教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 期刊类型引用(4)

    1. 戴坤城,乔伟,王爱春,潮洛濛,薛超. 冲击沉桩水下噪声特性分析.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3(09): 158-160 . 百度学术
    2. 戴坤城,乔伟,王爱春,潮洛濛,薛超. 冲击沉桩水下噪声特性分析. 中国水运. 2023(18): 158-160 . 百度学术
    3. 黄文超,崔铭超,黄温赟. 10万吨级养殖工船养殖舱水体噪声数值计算. 船舶工程. 2022(S1): 256-262 . 百度学术
    4. 牛富强,李智,薛睿超,杨燕明,马丽. 海上风电打桩水下噪声测量及其对大黄鱼的影响. 海洋科学. 2021(08): 60-68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57
  • HTML全文浏览量:  200
  • PDF下载量:  70
  • 被引次数: 4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1995-04-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