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ing math: 100%
  • ISSN 1001-1455  CN 51-1148/O3
  • EI、Scopus、CA、JST、EBSCO、DOAJ收录
  • 力学类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统计源期刊

基于MEMS压阻传感器的低功耗高过载测试系统设计

韩帅 马游春 秦丽 王悦凯 丁宁

韩帅, 马游春, 秦丽, 王悦凯, 丁宁. 基于MEMS压阻传感器的低功耗高过载测试系统设计[J]. 爆炸与冲击, 2016, 36(5): 721-727. doi: 10.11883/1001-1455(2016)05-0721-07
引用本文: 韩帅, 马游春, 秦丽, 王悦凯, 丁宁. 基于MEMS压阻传感器的低功耗高过载测试系统设计[J]. 爆炸与冲击, 2016, 36(5): 721-727. doi: 10.11883/1001-1455(2016)05-0721-07
Han Shuai, Ma Youchun, Qin Li, Wang Yuekai, Ding Ning. MEMS piezoresistive sensor based design of low-power consuming and high-overloaded testing system[J]. Explosion And Shock Waves, 2016, 36(5): 721-727. doi: 10.11883/1001-1455(2016)05-0721-07
Citation: Han Shuai, Ma Youchun, Qin Li, Wang Yuekai, Ding Ning. MEMS piezoresistive sensor based design of low-power consuming and high-overloaded testing system[J]. Explosion And Shock Waves, 2016, 36(5): 721-727. doi: 10.11883/1001-1455(2016)05-0721-07

基于MEMS压阻传感器的低功耗高过载测试系统设计

doi: 10.11883/1001-1455(2016)05-0721-0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9112303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117805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韩帅(1987—),男,硕士, idyujinxiang@163.com

  • 中图分类号: O389;TJ713

MEMS piezoresistive sensor based design of low-power consuming and high-overloaded testing system

  • 摘要: 为了检验弹体在高冲击环境下的工作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压阻传感器的高过载、低功耗的测试系统设计方案。该系统可承受2×105g的过载冲击测试,且具有采样率高、体积小、功耗低的特点。通过打靶实验验证:在过载测试过程中该系统具有承受高冲击的能力,并能精确地采集到信号微弱变化,保证了弹体在飞行中记录数据的准确性。
  •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由科学技术引领的军事发展格外引人瞩目,人工智能渐渐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有人甚至预言“未来将是高技术战场,谁能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取胜,谁就能取得未来战争的主导权”。因此,各国军事专家开始在武器装备上朝着灵巧、简单、智能的方向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并在实际中应用,例如小型无人机、水下小型潜艇等小型武器系统的出现[1-2]。但随着系统尺寸趋于减小,受到的限制也越来越大,而系统功耗、可靠性等问题也就成了大家需要攻克的难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中提出一个基于MEMS压阻传感器的高过载、低功耗测试系统的研究方案[3-8],该系统具有精度高、体积小、功耗低、抗高过载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准确测量弹体运动时的相关参数,为武器的研制、使用寿命、安全性能等方面研究提供重要科学的依据。

    过载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如图 1所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压阻传感器、调理电路、数据采集电路、FPGA控制单元以及存储单元。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压阻传感器把采集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以差分形式输出;经调理电路再把电信号放大到AD可采集的范围内(0~2.5 V);最后,由FPGA控制Flash单元存储采集到的测试数据。另外,系统使用串口读数装置读取数据,并通过上位机软件完成数据分析与处理。

    图  1  系统总体设计
    Figure  1.  General layout of system design

    为了体现系统低功耗、高过载的性能特点,接下来将分别对系统使用的传感器与电源管理模块进行详细介绍,以及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说明。

    1.1.1   压阻传感器设计

    由于压阻式传感器的制作工艺成熟、信号处理可行性高、数据测试相对简单,所以选用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前端。其工作原理如图 2所示,图中U+为正向输出电压、U为反向输出电压、Ui为传感器的电压输入、GND为参考地、R1R2R3R4为可变电阻。根据惠斯通原理由4个电阻元件组成电桥,当传感器受到外部作用时,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会随阻值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全桥差动电路构成的传感器的灵敏度是单一电阻变换的4倍,所以在设计时内部采用全桥差动电路。同时,为使4个变化的电阻阻值不相互抵消,设计时还需满足以下要求:相邻阻值变化相反,对邻阻值变化相同,具体公式为:

    Uout=(U+U)=UR1R3R2R4(R1+R2)(R3+R4) (1)
    图  2  全桥差动电路
    Figure  2.  Full-bridge differential circuit

    令:R1=RR1, R2=R-ΔR2, R3=RR3, R4=R-ΔR4, 其中ΔR1、ΔR2、ΔR3、ΔR4为相应电阻增量,则化简公式(1)得到:

    Uout=Uin4(ΔR1RΔR2R+ΔR3RΔR4R) (2)

    式中:U+为正向输出电压;U为反向输出电压;Uin为输入电压;Uout输出电压;

    由于MEMS工艺制作的压阻式微加速度计具有可靠性好、集成度高的特点,可以很好地完成高过载测试。所以,结合实验室现有MEMS工艺技术制作压阻式微加速度计,其结构主要由悬臂梁和质量块构成,如图 3所示。当加速度计感知加速度变化时,悬臂梁就会发生形变从而改变梁上的应力分布,所以布置在悬臂梁根部的压敏电阻就会发生变化,压阻式微加速度计就会有电压输出。

    图  3  压阻式微加速度计结构受力模型
    Figure  3.  Structural force model of piezoresistive micro accelerometer

    图 3所示,当系统受到加速度作用时,在悬臂梁上距根部为X的点的挠度为:

    y(x)=16Fx2(3Lx)EI+14Fx2LEI=112Fx2(3L2x)EI (3)

    在悬臂梁上距根部为X的点所受应力为:

    σ(x)=E(h12d2y(x)dx2)=14h1F(2xL)I (4)

    式中:E为杨氏模量, F为承受的载荷, I=wh3112为梁的转动惯量, W为梁的宽度, h1为梁的厚度, L为梁的长度。

    1.1.2   可靠性模拟

    在进行高过载测试实验时传感器的瞬态受力非常大,且微加速度计的悬臂梁上各点受力强度也有所不同。因此,采用应力-强度随机变量模型进行模拟分析。

    当微加速度计受到外部冲击时,根据冲击载荷振动方程

    2x2(EI2yx2)+m2yt2=ma(t) (5)

    可以推导出加速度计的应力和应变方程,其表达式分别为:

    y(x,t)=i[chβixcosβix+δi(shβixsinβix)][Nω(ω2ω20)ω0sinω0tNω2ω20sinωt] (6)
    σ(x,t)=Eh2β2ii[chβixcosβix+δi(shβixsinβix)][Nω(ω2ω20)ω0sinω0tNω2ω20sinωt] (7)

    并可得出以下结论:在脉冲时间的中点(即强迫振动阶段),微加速度计受到冲击的加速度的值达到最大,且微加速度计的悬臂梁所受应力最大,即梁的根部X=0处。

    为了分析微加速度计在高冲击的恶劣环境下的工作情况,采用ANSYS软件对传感器结构进行静态分析,预测加速度计的抗过载能力。在外形尺寸为:质量块边长300 μm,梁长300 μm,梁宽230 μm的加速度计上施加2×105 g的冲击加速度载荷。微加速度计的应力、应变分布云图如图 4所示。模拟结果显示:在2×105 g的冲击载荷作用下结构的最大应变为0.177 μm、最大应力为32.8 MPa。

    图  4  加速度计应力应变ANSYS模拟图
    Figure  4.  ANSYS simulation diagram of accelerometer stress and strain

    由于传感器输出电压非常微弱,所以在进行A/D采集转换前,需要将信号进行放大处理,信号采集模块的电路设计如图 5所示。系统采用宽电源电压、低噪声、外围电路简单的AD8226芯片进行前级精度放大,然后经过AD8606运放跟随最终输出给A/D芯片。电压放大倍数由下式给出:

    G=1+49.4KΩRG (8)
    图  5  信号采集模块电路设计图
    Figure  5.  Signal acquisition circuit

    式中:G为放大倍数,RG为增益电阻阻值。

    虽然调理电路可以把电压信号放大,但是有些关键信号仍是毫伏级,若选用低精度A/D转换芯片,就不能区分转换误差与信号之间的差别。所以选用高精度ADC模数转换芯片进行处理,通过增加芯片寄存器的位数,从而提高A/D芯片的分辨率,最终实现提高采样精度目的。A/D的分辨率计算公式如下:

    F=Umax2N (9)

    式中:Umax为A/D采集最高电压,N为A/D采集精度,F为A/D的分辨率。

    通过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提高采样精度,最终实现测量100g的加速度信号。

    为了保证测试数据的完整性,在传统的硬件设计中大多采用电源长期供电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使系统一直处于工作的状态,而且大大降低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系统的使用次数。同时,由于外形结构的限制,只能选用容量、体积小的锂电池作为系统供电。所以,为了达到降低系统功耗、智能上电的目的,本系统选用了74HC74作为D触发器控制器、74LX1G08作为与门控制单元,其工作电路图如图 6所示。

    图  6  电源控制电路
    Figure  6.  Circuit of power management

    系统采用D触发器和与门组合的方法,灵活、便捷地实现了电源智能管理,达到降低系统电量损耗的目的,其工作原理如图 7所示。工作前,先将触发信号线ST接地(即弹体), 电源信号线BATVCC与锂电池正极相连,触发前电平状态如图 7(a)所示:D触发器的管脚5为高电平、9为低电平,电源使能信号线EN输出低电平,此时电源模块不供电;当弹体被射出瞬间外部连线断开,ST触发时的电平状态如图 7(b)所示:ST产生一个上升沿,D触发器的管脚5为高电平、9为高电平,EN输出高电平,系统开始供电;当系统采集完数据后通过软件触发,FPGA给出一个短暂的高电平,PDWN触发时的电平状态如图 7(c)所示:PDWN产生一个上升沿, D触发器的管脚5为低电平、9为高电平,EN输出低电平, 系统供电关闭;最后对系统进行复位,此时电平状态如图 7(d)所示,各管脚的电平恢复到初始态,(其中,黄线:ST信号线,蓝线:PDWN信号线,紫线:D触发器5脚,绿线:D触发器9脚)。

    图  7  电源模块工作原理
    Figure  7.  Working principle of power-supply module

    由于受到环境和尺寸的影响,所以选择Actel公司推出的AGL030芯片作为FPGA[9]中心控制单元,该系列FPGA采用Flash架构,具有上电即运行、结构尺寸小的特点。系统工作原理如图 8所示,首先,系统完成硬件连接,并进行初始化;当弹体出膛瞬间完成触发上电,系统开始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数据存储;其次,在数据采集完之后,由FPGA给出一个系统关闭信号结束数据采集。其中,为了避免误触发而采集的错误信号,在FPGA程序中写入阈值判断程序,连续完成3次有效判断后,方可打开Flash存储器进行数据存储。

    图  8  系统控制流程图
    Figure  8.  Flow chart of system control

    为检测系统功能是否正常工作,在进行硬件功能调试时使用信号发生器模拟模拟信号。在传感器的输入端加入一个频率为100 Hz,振幅为80 mV的正弦模拟信号,通过对比示波器抓取的输入信号(见图 9(a))与测试系统采集到的信号(见图 9(b)),可知:系统所采集的信号与示波器采集的信号基本一致,本测试系统可以准确地进行实验数据采集。

    图  9  模拟信号数据对比图
    Figure  9.  Comparison chart of simulation signal data

    为了真正检测系统的可靠性,还需对系统进行实弹实验。在靶场测试前的系统实物如图 10所示,在弹体飞行中为防止硬件电路的损坏,需在安装时进行防护处理。在传感器部分使用环氧树脂进行灌封保护,这样既能保证该部分的刚性,又能对传感器起到固定的作用。在进行过载测试时,使用聚氨酯或硅胶对采集电路进行保护,这样可以减少冲击力对电路的损害。

    图  10  系统实物图
    Figure  10.  Image of actual model

    在靶场进行实弹实验时,需要过载测试系统加装在弹体后部,并且引出触发线。完成实弹发射后,使用串口读数装置读取实验数据,最后使用MATLAB软件绘制原始数据曲线。弹体的出膛过载数据曲线如图 11(a)所示和侵彻过载数据曲线如图 11(b)所示,通过数据曲线我们可以看出:弹体在出膛瞬间主要受到的过载加速度最高可以达4×103g,而受到的外界空气阻力相对较小;弹体在侵彻的20 ms过程中受到靶壁的阻力逐渐减弱,最大可以受到1.5×105 g左右的过载冲击。

    图  11  系统测试数据曲线
    Figure  11.  Curve of system test data

    设计出了一个基于MEMS压阻传感器的低功耗、高冲击过载测试系统,它可实现106 s-1的数据采样率、智能上电或掉电。通过实践证明:该系统具有采样精度高、抗过载能力强、功耗小等特点,能准确无误地完成数据采集,为武器系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可靠的技术手段。

  • 图  1  系统总体设计

    Figure  1.  General layout of system design

    图  2  全桥差动电路

    Figure  2.  Full-bridge differential circuit

    图  3  压阻式微加速度计结构受力模型

    Figure  3.  Structural force model of piezoresistive micro accelerometer

    图  4  加速度计应力应变ANSYS模拟图

    Figure  4.  ANSYS simulation diagram of accelerometer stress and strain

    图  5  信号采集模块电路设计图

    Figure  5.  Signal acquisition circuit

    图  6  电源控制电路

    Figure  6.  Circuit of power management

    图  7  电源模块工作原理

    Figure  7.  Working principle of power-supply module

    图  8  系统控制流程图

    Figure  8.  Flow chart of system control

    图  9  模拟信号数据对比图

    Figure  9.  Comparison chart of simulation signal data

    图  10  系统实物图

    Figure  10.  Image of actual model

    图  11  系统测试数据曲线

    Figure  11.  Curve of system test data

  • [1] 徐鹏, 祖静, 李乐.CPLD芯片抗高g值冲击性能分析[J].振动与冲击, 2007, 26(1):148-150. doi: 10.3969/j.issn.1000-3835.2007.01.039

    Xu Peng, Zu Jing, Li Le. Analysis of anti-multi-g-shock capability of a CPLD chip[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2007, 26(1):148-150. doi: 10.3969/j.issn.1000-3835.2007.01.039
    [2] 董胜飞, 石云波, 周智君, 等.差分式MEMS面内加速度计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 2014, 27(7):893-897. doi: 10.3969/j.issn.1004-1699.2014.07.008

    Dong Shengfei, Shi Yunbo, Zhou Zhijun, et al. Design of in-plane differential MEMS accelerometer[J]. Chinese Journal of Sensors and Actuators, 2014, 27(7):893-897. doi: 10.3969/j.issn.1004-1699.2014.07.008
    [3] 黄家蓉, 刘瑞朝, 何翔, 等.侵彻过载测试信号的数据处理方法[J].爆炸与冲击, 2009, 29(5):555-560. doi: 10.3321/j.issn:1001-1455.2009.05.019

    Huang Jiarong, Liu Ruichao, He Xiang, et al. A new data processing technique for measured penetration overloads[J]. Explosion and Shock Waves, 2009, 29(5):555-560. doi: 10.3321/j.issn:1001-1455.2009.05.019
    [4] 鲍爱达, 陈员娥, 李长龙, 等.弹载加速度记录仪在冲击环境下的失效研究[J].振动与冲击, 2013, 32(13):182-186. doi: 10.3969/j.issn.1000-3835.2013.13.034

    Bao Aida, Chen Yuane, Li Changlong, et al. Failure study on a missile accelerometer recorder under shock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2013, 32(13):182-186. doi: 10.3969/j.issn.1000-3835.2013.13.034
    [5] Forrestal M J, Frew D J, Hickerson J P, et al. Penetration of concrete targets with deceleration-time measure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2003, 28:479-497. doi: 10.1016/S0734-743X(02)00108-2
    [6] 景鹏.高g值冲击测试关键技术研究[D].太原: 中北大学, 2008.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10-2009171095.htm
    [7] 朱仕永, 祖静, 范锦彪.基于CPLD的弹载加速度存储测试仪[J].探测与控制学报, 2009, 31(3):43-45. doi: 10.3969/j.issn.1008-1194.2009.03.011

    Zhu Shiyong, Zu Jing, Fan Jinbiao. Missile-borne storage measurement and test instrument of acceleration based on CPLD[J]. Journal of Detection and Control, 2009, 31(3):43-45. doi: 10.3969/j.issn.1008-1194.2009.03.011
    [8] 徐浩, 芮筱亭, 王国平, 等.弹引系统膛内纵向过载测试与仿真[J].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3, 38(4):169-173. doi: 10.3969/j.issn.1002-0640.2013.04.042

    Xu Hao, Rui Xiaoting, Wang Guoping, et al. Research of measurement and simulation for bullet-fuze system longitudinal overload in bore[J]. Fire Control and Command Control, 2013, 38(4):169-173. doi: 10.3969/j.issn.1002-0640.2013.04.042
    [9] 杨会.基于ARM弹底压力测试及校准技术的探索性研究[D].太原: 中北大学, 2012.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10-1012336716.htm
  • 期刊类型引用(5)

    1. 任玺冰, 孙丽娟, 刘秦杉, 成宇龙, 桂夏辉, 邢耀文. 基于电阻应变悬臂梁的浮选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力测试研究. 煤炭学报. 2025(06) 百度学术
    2. 刘靖雷,闫云龙,裴晓燕,孙希昀,刘海烨,乔茂永. 轻小型高可靠回收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24(04): 29-38 . 百度学术
    3. 郭天吉,肖松. 侵彻引信存储测试系统设计. 测试技术学报. 2020(02): 104-109 . 百度学术
    4. 刘峰,高世桥,牛少华,刘海鹏,肖东岳,杨旭. 基于Jacobian矩阵的牛顿迭代法惠斯通电桥调零. 传感技术学报. 2019(01): 96-99 . 百度学术
    5. 刘峰,金磊,牛少华,刘海鹏,郭建昌. 一种低功耗MEMS压阻式传感器的动态测试系统.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9(02): 215-22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 加载中
推荐阅读
冲击荷载下含铜矿岩能量耗散的数值模拟
左庭 等, 爆炸与冲击, 2025
动载荷下固体推进剂损伤演化原位成像研究
苑永祥 等, 爆炸与冲击, 2025
冲击载荷作用下钽电容的电压瞬变特性及微观机理
王家乐 等, 爆炸与冲击, 2024
基于超材料的动态压剪复合加载实验新技术
任清非 等, 爆炸与冲击, 2024
基于摩擦电-压电耦合压力传感器的轴承内部载荷分布测试方法
郑锆 等, 轴承, 2024
高压下非晶硒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实验研究
梁策 等, 高压物理学报, 2023
基于集合阻塞的不确定系统中传感器选择方法
欧阳丹彤 等, 吉林大学学报, 2023
Physics principles of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and us program overview
Hurricane, O. A.,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2023
A multi-functional voc sensor based on cascaded quartz crystal resonators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2025
Design of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shield against combined penetration and explosion of warheads
CHENG Yuehua et al., EXPLOSION AND SHOCK WAVES, 2025
Powered by
图(1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106
  • HTML全文浏览量:  1446
  • PDF下载量:  310
  • 被引次数: 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5-01-20
  • 修回日期:  2015-02-10
  • 刊出日期:  2016-09-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