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1001-1455  CN 51-1148/O3
  • EI、Scopus、CA、JST收录
  • 力学类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统计源期刊

轴向冲击下C型冷弯卷边槽钢构件的动力响应

张旭 孙国军 黄栩浩 叶文华 朱珏

秦栋泽, 范宁军. 自毁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J]. 爆炸与冲击, 2014, 34(1): 111-114. doi: 10.11883/1001-1455(2014)01-0111-04
引用本文: 张旭, 孙国军, 黄栩浩, 叶文华, 朱珏. 轴向冲击下C型冷弯卷边槽钢构件的动力响应[J]. 爆炸与冲击, 2018, 38(4): 841-846. doi: 10.11883/bzycj-2016-0335
Qin Dong-ze, Fan Ning-jun. Security and reliability of a self-destructive device[J]. Explosion And Shock Waves, 2014, 34(1): 111-114. doi: 10.11883/1001-1455(2014)01-0111-04
Citation: ZHANG Xu, SUN Guojun, HUANG Xuhao, YE Wenhua, ZHU Jue. Dynamic response of cold-formed thin-wall steel lipped channel under axial impact[J]. Explosion And Shock Waves, 2018, 38(4): 841-846. doi: 10.11883/bzycj-2016-0335

轴向冲击下C型冷弯卷边槽钢构件的动力响应

doi: 10.11883/bzycj-2016-033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1572162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LY13A02000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旭(1991-), 男, 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朱珏, zhujue@nbu.edu.cn

  • 中图分类号: O347.1

Dynamic response of cold-formed thin-wall steel lipped channel under axial impact

  • 摘要: 针对轴向冲击载荷下C型冷弯薄壁钢构件的动力响应,采用商业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能够反映冲击过程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有限元模拟和落锤实验中利用数字散斑技术采集的数据以及试样残余变形,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采用该模型分析了在不同冲击速度下翼缘、腹板和卷边质点的轴向位移-时间曲线以及腹板横向挠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较低冲击能量的作用下,翼缘对卷边的约束作用明显;而在较高冲击能量的加载过程中,冲击端卷边的轴向位移和速度明显大于翼缘和腹板,卷边破坏严重;随着冲击速度的提升,C型冷弯薄壁钢构件的动态屈曲临界载荷相应提升。
  • 降低集束弹药未爆弹率是目前的关注热点之一, 在《特定常规武器公约》框架下, 对于《集束弹药议定书(草案)》提出的加装自毁装置(不同于发火装置)降低未爆弹率, 目前已经基本达成共识[1-2]。秦栋泽等[1]采用可靠性框图方法探讨了不同时机启动实现高效自毁问题, 认为自毁装置采用一道保险或在抛撒时启动自毁效率高, 而有学者对自毁装置仅一道保险或在抛撒时启动是否会带来弹药引信本身安全性问题尚有疑虑。本文中, 尝试通过理论建模和部分实验结果, 说明经过合理的设计可以保证自毁装置采用一道保险或在抛撒时启动不会降低其安全性, 如可利用起爆信息量大, 能提高其起爆可靠性。

    由于自毁装置主要目的是解决未爆弹问题, 需要避免瞎火, 同时不能由此引发安全性问题, 导致可靠起爆和弹药安全性的矛盾非常突出。自毁装置存在起爆信息识别率和起爆信息干扰度之间的矛盾。无论选择何种识别方法设计自毁装置, 总会出现两类错误。第一类是自毁预定条件不存在时, 由于干扰的存在, 自毁启动威胁弹药安全, 这个概率为干扰度Pe0; 第二类是自毁预定条件存在, 而自毁装置判断为不存在, 这个概率为误识率Pe1。第一类错误会导致引信的安全问题, 在自毁装置的错误指令下, 可能出现早炸。第二类错误会导致瞎火。在引信自毁装置设计中, 这两类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不同, 由于缺乏先验概率, 自毁装置起爆信号检测不宜采用最小错误概率准则和最小平均风险准则, 在设计和评价环境中采用奈曼-皮尔逊(Neyman-Pearson)准则较合理。即, 保持第一类错误概率Pe0为固定的允许值的同时, 使第二类错误概率Pe1最小。这种准则兼顾了安全性和可靠性两大性能, 为各种类型的自毁装置安全性分析建立了统一的评价标准。根据自毁装置的设计准则, 自毁装置的安全性指标规定为必须满足环境干扰度指标α。一般自毁装置由环境识别器、保险器、状态控制器、起爆元件组成, 自毁装置可能有4种安全失效模式。第一种, 环境识别器失效, 保险器、状态控制器、起爆元件均可靠; 第二种, 保险器发生安全性失效、状态控制器工作可靠、起爆元件工作可靠; 第三种, 状态控制器失效、起爆元件工作可靠; 第四种, 起爆元件原发性失效。因此自毁装置安全失效率的计算式为:

    PSDe0=PEe0RSRTRD+PSe0RTRD+PTe0RD+PDe
    (1)

    式中:Pe0SD为自毁装置失效率; Pe0E为环境识别器安全失效率; Pe0S为保险器的安全失效率; Pe0T为状态控制器安全失效率; Pe0D为爆炸元件的原发性安全失效率; RS为保险器的可靠度; RT为状态控制器的可靠度; RD为爆炸元件的可靠度。

    为了研究不同结构原理的自毁装置, 对自毁装置进行了理论抽象。自毁装置本质输出起爆信息, 起爆信息是从环境信源中提取一定量的信息并转变为信号, 自毁装置要达到规定的可靠性指标, 就有一个必须获得的最小信息量Imin, 若自毁装置获取的信息量大于最小信息量, 则性能可能趋于更优, 自毁可靠性高。

    自毁装置的实质, 是在引信出厂到战斗部作用于目标的全寿命周期T中, 选择对应的唯一的抛撒主发火失败后, 输出起爆信号起爆爆炸元件。定义自毁所必须处理的最小信息量Imin等于从引信所经历的N次操作中选择不可逆抛撒过程的熵H0, 即:

    Imin=H0
    (2)
    H0=Ni=1Pilog2Pi
    (3)

    式中:N为引信所经历的操作总次数; Pi为第i次操作为抛撒过程的概率。

    由于安全性比可靠性指标苛刻, 所以优先考虑安全性指标[3]N是随机变量, 要考虑一个自毁装置的安全性总是将问题转化为多个自毁装置的安全失效率, 由此自毁装置的安全性指标α相当于自毁装置在[α-1]次操作中, 其环境识别器只能有一次将环境干扰判断为启动条件,

    N=[α1]
    (4)

    式中:[X]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正整数。

    考虑对安全性最不利条件, 认为Pi等概率分布, 即Pi=1/N,

    Imin=(log21N)Ni=11N=log2N=log2[1α]
    (5)

    现有的自毁装置输出起爆信息识别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为顺序识别, 即利用M个特定的阈值开关获取信息, 开关按特定的顺序动作所包含的信息量。顺序识别方法包含的开关状态数为M!, 在这M!个状态中, 只有一种状态对应于自毁预定条件的存在, 假设Xi状态发生的概率为P(xi)(i=1, 2, …, M!), 则顺序识别方法所获取的信息量IM为:

    IM=M!i=1P(xi)log2P(xi)
    (6)

    考虑最不利条件, 顺序识别方法的所有M!个状态等概率发生:

    P(x1)=P(x2)==P(xM!)
    (7)
    M!i=1P(xi)=1
    (8)
    P(x1)=1M!
    (9)

    将式(9)代入式(6), 得:

    IM=log2M!
    (10)

    顺序时间窗识别方法, 即M个开关按预定顺序并在一定的时间区域内闭合, 才判断为自毁预定条件存在。M个开关所具有得状态数为(M-1)!2M-1, 其中(M-1)!为M个开关顺序闭合所拥有的状态数, 2M-1为每一种顺序闭合时, M-1个开关是否处于规定时间区内所处的状态(减1是因为有一个开关为时间基准)。假设Xi状态发生的概率为P(xi)(i=1, 2, …, (M-1)!2M-1), 则顺序时间窗识别方法所获取的信息量IM为:

    IM=(M1)!22h1i=1P(xi)log2P(xi)
    (11)

    考虑最不利条件, 顺序时间窗识别方法的所有状态等概率发生:

    P(x1)=P(x2)==P(x(M1)!2M1)
    (12)

    由于

    (M1)!2M1i=1P(xi)=1
    (13)
    P(x1)=1(M1)!21M
    (14)

    将式(14)代入式(11), 得:

    IM=M1+log2(M1)!
    (15)

    选取3个典型引信, 分别为M85子弹药引信(自毁装置二道保险)、XM1161引信(自毁装置一道保险)和M230SD引信(自毁装置抛撒启动), 进行分析。安全性与可靠性的结果见表 1, PT为靶场测试起爆率。

    表  1  安全性与可靠性结果比较
    Table  1.  The results of safety and reliability
    引信 环境识别器 保险器 状态控制器 爆炸元件 Pe0SD/10-6 IM PT/%
    M85子弹药引信 飘带 飘带 滑块 雷管 3.95 log22 < 94.72
    XM1161引信 飘带 飘带 滑块、转子 雷管 3.92 log26 94.72
    M230SD引信 电池 电池 处理器、电容 雷管 3.92 2+log22 99.8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M85子弹药引信自毁装置作用原理:子弹抛撒后, 在空气气动力作用下, 飘带打开, 拉力保险解除对滑块的约束, 在离心力作用下, 离心保险解除对滑块的约束, 滑块运动到位后, 自毁锤点燃延期管, 延时后点燃雷管, 子弹药自毁[4]。XM1161引信自毁装置作用原理:子弹抛撒后, 在空气气动力作用下, 飘带打开, 拉力保险解除对滑块的约束, 滑块释放转子, 转子启动后点燃延期管, 延时后点燃雷管, 子弹药自毁[5]。M230SD引信自毁装置作用原理:子弹抛撒后, 电池上电, 处理器定时, 定时时间到后对发火电容充电, 子弹药自毁[6]

    按照相关规定, 要求安全系统失效率不超过10-6, 即假设任一器部件的安全失效率不超过百万分之一, 各元件的可靠度都为0.99。依据公式(1), 可求得XM1161引信、M230SD引信安全失效率低于M85子弹药引信, M85子弹药引信安全失效率为3.95×10-6, XM1161引信、M 230SD引信安全失效率为3.92×10-6。M85子弹药引信在使用过程中安全失效率满足要求, 而限于安全性失效率在10-6这个数量级, 很难通过实验验证, 理论计算说明, 合理设计的自毁装置仅一道保险或在抛撒时启动不一定带来弹药引信本身安全性问题。因此, XM1161引信和M 230SD的引信安全性也应能满足要求。且一般电子元件的可靠度要高于机械元件, 因此实际情况下, M230SD安全失效率应该低于XM1161引信。

    M85子弹药引信、XM1161引信起爆信息利用采用顺序识别法(由于延期药管点燃后无法施控, 不属于顺序时间窗方法), M230SD引信采用顺序时间窗识别法具有时间窗口(定时后仍有电容充电过程, 不同于延期管直接起爆雷管), M85子弹药引信开关为飘带和滑块, 采用顺序识别法, XM1161引信开关为飘带、滑块和转子, 采用顺序识别法, M230SD引信采用顺序时间窗识别法, 开关为电池、处理器和电容。简易计算, M230SD引信起爆信息输出量大于XM1161引信, XM1161引信起爆信息输出量大于M85子弹药引信, 与文献[1]采用可靠度框图的起爆效率高低排序结果一致, 说明在器件本身可靠性相同时, 能够采用的起爆信息量大时, 起爆可靠性高。依据真实的靶场测试数据, M230SD引信的可靠性也高于XM1161引信、M85子弹药引信, 一方面由于器件本身的可靠度高, 另一方面也说明, 由于其起爆信息利用量大, 减小了环境干扰, 引信装置起爆度高。

    初步完成了自毁装置的抽象, 建立了自毁装置安全性理论计算模型, 在一定假设下计算结果说明, 自毁装置一道保险和自毁装置在抛撒时启动不一定降低弹药引信本身的安全性。在自毁装置的研究中引入了信息论方法, 建立了起爆信息输出量计算模型, 对有关实例进行了分析, 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性, 同时说明, 在器件本身可靠性相同时, 若起爆信息利用量大, 引信装置起爆度高。

  • 图  1  冷弯薄壁型钢构件的屈曲模式

    Figure  1.  Buckling modes of cold-formed thin-wall steel members

    图  2  双线性材料模型

    Figure  2.  Bilinear material model

    图  3  数值模拟边界条件和网格模型

    Figure  3.  Boundary condition and mesh model in numerical simulation

    图  4  实验与模拟试样的残余变形对比

    Figure  4.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for residual deformation

    图  5  数字散斑分析结果

    Figure  5.  Digital spackle analysis

    图  6  腹板顶部轴向位移的实验与模拟结果比较

    Figure  6.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for axial displacement of the web top

    图  7  提取质点位置示意

    Figure  7.  Positions of the extracted particles

    图  8  质点位移(a)及速度(b)时程曲线(6.7 m/s)

    Figure  8.  Particle displacement (a) and velocity (b) history curves (6.7 m/s)

    图  9  质点位移(a)及速度(b)时程曲线(3.0 m/s)

    Figure  9.  Particle displacement (a) and velocity (b) history curves (3.0 m/s)

    图  10  不同速度冲击下冲击力时程曲线

    Figure  10.  Impact force history curves at different impact velocities

    图  11  质点速度(a)及冲击力(b)时程曲线(6.7 m/s)

    Figure  11.  Particle velocity (a) and impact force history (b) curves (6.7 m/s)

    图  12  应力波沿腹板中线的传播

    Figure  12.  Stress wave propagation along the web s center line

    图  13  不同速度冲击下腹板最大横向挠度时程曲线

    Figure  13.  Maximal transversal deflection history in the web at different compact velocities

    表  1  非线性分析中引入的屈曲模态及比例系数

    Table  1.   Buckling modes and their proportional coefficients in nonlinear analysis

    有限元模态 临界载荷/kN 模态分数/% 模态比重 缺陷幅值
    415.24 22.76 1.00 0.137
    440.53 21.46 0.94 0.129
    461.18 20.50 0.90 0.127
    504.07 18.76 0.84 0.115
    572.11 16.52 0.80 0.169
    下载: 导出CSV
  • [1]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GB50018-2002[S].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
    [2] AISI. Specification for the design of cold-formed steel structural members, cold-formed steel design manual-Part Ⅴ[M].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 2005.
    [3] ZEINODDINI V M, SCHAFER B W. Simulation of geometric imperfections in cold-formed steel members using spectral representation approach[J].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12, 60:105-117. doi: 10.1016/j.tws.2012.07.001
    [4] RUSINEK A, ZAERA R, KLEPACZKO J R. Constitutive relations in 3-D for a wide range of strain rates and temperatures-application to mild stee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2007, 44(17):5611-5634. doi: 10.1016/j.ijsolstr.2007.01.015
    [5] KENNY S, PEGG N, TAHERI F. Dynamic elastic buckling of a slender beam with geometric imperfections subject to an axial impulse[J]. 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 2000, 35(3):227-246. doi: 10.1016/S0168-874X(99)00067-0
    [6] BONADA J, CASAFONT M, ROURE F, et al. Selection of the initial geometrical imperfection in nonlinear FE analysis of cold-formed steel rack columns[J].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12, 51:99-111. doi: 10.1016/j.tws.2011.10.003
    [7] KARAGIOZOVA D, JONES N. Dynamic elastic-plastic buckling phenomena in a rod due to axial impac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1996, 18(7/8):919-947.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34743X96000358
    [8] 肖刚. 结构在约束下和动力作用下屈曲的数值模拟[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D060764
    [9] VOLMIR S A. Nonlinear dynamics of plates and shells[M]. Moscow: Science, 1972.
  • 期刊类型引用(14)

    1. 成云霞,贾梦雷,李焱,杜尊峰,韩晨光. 多种舰艇的医疗卫生舱室爆炸损伤模拟研究. 医疗卫生装备. 2025(01): 27-32 . 百度学术
    2. 傅耀宇,贵新成,周云波,刘家志,石昊,王铮. 破片杀伤战斗部空爆状态下车顶夹芯板防护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 兵工学报. 2024(01): 69-84 . 百度学术
    3. 高钦和,黄通,钱秉文,沈飞,王冬,高蕾. 导弹发射车抗毁伤能力分析与评估技术研究综述.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24(02): 182-196 . 百度学术
    4. 肖翠. 西南地区灌区背景下混凝土水工建筑物问题分析及加固修补方法设计.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4(04): 85-89 . 百度学术
    5. 李营,杜志鹏,陈赶超,王诗平,侯海量,李晓彬,张攀,张伦平,孔祥韶,李海涛,郭君,姚术健,王志凯,殷彩玉. 舰艇爆炸毁伤与防护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进展. 中国舰船研究. 2024(03): 3-60 . 百度学术
    6. 罗家元,付用森,陈哲伦,李世岳,王家林. 空中爆炸载荷作用下层状复合材料结构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固体力学学报. 2024(05): 679-693 . 百度学术
    7. 罗家元,陈哲伦,李世岳,高聪. 典型防护材料空爆载荷作用下动态响应及抗冲击设计研究现状.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4(10): 150-160 . 百度学术
    8. 岳宝兵,金翰呈,李雄姿,杨文涛,李小双,肖定军. 聚脲涂覆钢板复合结构抗爆性能研究.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23(06): 6-12 . 百度学术
    9. 张之凡,李海龙,张桂勇,宗智,姜宜辰. 聚能装药水下爆炸冲击波和侵彻体载荷作用时序研究. 爆炸与冲击. 2023(10): 3-14 . 本站查看
    10. 周猛,梁民族,林玉亮. 冲击波-破片联合载荷对固支方板的耦合作用机理. 兵工学报. 2023(S1): 99-106 . 百度学术
    11. 黄涛,陈威,彭帅,施锐,柴威,李晓彬. 典型舱室在战斗部内爆下的载荷及毁伤特性试验研究. 中国舰船研究. 2023(06): 167-176 . 百度学术
    12. 李坤,高旭东,董晓亮. 多层橡胶陶瓷复合装甲的抗侵彻性能研究.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21(07): 116-121 . 百度学术
    13. 欧阳科峰,姚新,杨阳,李洪鑫. 迎弹面止裂层对陶瓷复合结构抗侵彻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防护工程. 2021(04): 6-10 . 百度学术
    14. 程远胜,谢杰克,李哲,刘均,张攀. 冲击波和破片群联合作用下高强聚乙烯/泡沫铝夹芯复合结构毁伤响应特性. 兵工学报. 2021(08): 1753-176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9)

  • 加载中
图(13)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023
  • HTML全文浏览量:  1970
  • PDF下载量:  113
  • 被引次数: 2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11-01
  • 修回日期:  2017-04-17
  • 刊出日期:  2018-07-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