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15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论文
定态火焰在可燃预混气中产生的压力波
徐胜利, 糜仲春, 汤明钧
1995, 15(3): 193-200. doi: 10.11883/1001-1455(1995)03-0193-8
摘要:
火焰在可燃预混气中传播时,在火焰面前方产生一道压力波。忽略点火及火焰的初期加速,仅考虑火焰达到稳定传播速度的情况。用Openheim自相似解分析流场,得到相应的控制方程及定解条体;用自适应步长的四阶Runge-Kutta法对方程积分,讨论了流场压力波结构及弱激波近似声波解;认为火焰为间断面,能量释放在火焰面后瞬时完成。利用火焰面两侧的能量关系,得到了火焰位置、燃速及对应C-J条件的火焰位置、C-J燃速。
爆炸载荷作用下地下拱形结构动态分析
赵以贤, 王良国
1995, 15(3): 201-211. doi: 10.11883/1001-1455(1995)03-0201-11
摘要:
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爆炸载荷作用下地下拱形结构与土介质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结构与介质均假定为弹塑性,并用Mises屈服准则描述,且考虑其几何非线性的影响。使用了人为阻尼边界,并使计算模型的几何尺寸满足限制性条件,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精度。还对几种解进行了比较,对影响结构应力场的因素也进行了讨论。
应变波对岩体的损伤作用和爆生裂纹传播
王家来, 徐颖
1995, 15(3): 212-216. doi: 10.11883/1001-1455(1995)03-0212-5
摘要:
给出了应变波作用下岩体损伤累积计算方法,将爆破过程中应变波的动作用和爆生气体的准静压作用结合起来,分析爆生裂纹传播的全过程,修正了以往理论,井揭示了Kut-ter等人所说的应力波对岩体预载荷作用 ̄[1]的力学本质。
铝粉-空气混合物燃烧转爆轰(DDT)过程的实验研
刘晓利, 李鸿志, 郭建国, 叶经方, 管雪元
1995, 15(3): 217-228. doi: 10.11883/1001-1455(1995)03-0217-12
摘要:
在水平粉尘爆轰管上分别对2m、5m和13m三种粒径的铝粉-空气混合物进行了弱点火条件下燃烧转爆轰的实验研究。实验分别考察了粉尘浓度、颗粒尺度及扬尘方法等因素对爆轰特性(如爆轰速度、最大压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2m球形铝粉最大爆轰压力达7.8MPa、稳态爆速达1.95km/s;5m铝粉亦有爆轰特征,但状态较弱;13m的铝粉达不到爆轰。混合物的浓度对爆轰参数有影响,并存在最优浓度,在此浓度下,爆轰参数取得最大值,而且最优浓度的值随粉尘颗粒直径增加而增大。扬尘方法对爆轰特性有影响,预混粉尘与激波卷扬粉尘对比实验表明,其压力与速度的典型差别分别高达300%与74%。
非火药驱动的二级轻气炮的发射参数分
林俊德
1995, 15(3): 229-240. doi: 10.11883/1001-1455(1995)03-0229-12
摘要:
介绍了一台57mm口径一级压缩气炮驱动的10mm口径二级轻气炮,并分析了这种气炮的特点。对其发射参数和发射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值计算模拟,计算弹速与实测弹速的差异小于10%。根据计算模拟结果,分析了活塞质量、活塞驱动气压、泵管初充气压和弹丸释放气压等发射参量同弹速和二级气室的气压气温峰值的关系,评估了10/57二级轻气炮的发射能力。
冲击载荷下岩石的损伤特性分析
贺红亮
1995, 15(3): 241-246. doi: 10.11883/1001-1455(1995)03-0241-6
摘要:
把岩石类脆性材料受冲击波加载造成的损伤与弹性纵波速度的变化联系起来,定义了损伤度D,并且以辉长岩(Gabbro)和石灰岩(Lirnestone)为例,测量了冲击波加载后靶体的损伤度分布。同时对冲击加载后含损伤的辉长岩,测量了一维准静压下弹性纵波速度的变化和抗压强度,分析了含损伤材料的静力学行为。
冲击凿入系统入射波形与凿入效率的研究
单仁亮, 杨永琦, 赵统武
1995, 15(3): 247-253. doi: 10.11883/1001-1455(1995)03-0247-7
摘要:
根据凿岩机冲击活塞的特点提出了弹簧双质量理论模型,并对该模型的入射应力与凿入效率进行了电算。电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TC4钛合金自然破片的引燃机理分析
胡八一, 董庆东, 韩长生, 张明
1995, 15(3): 254-258. doi: 10.11883/1001-1455(1995)03-0254-5
摘要:
对两种热处理条件不同的TC4钛合金圆筒在内部爆轰加载下的自然破片形成过程作了研究,并对破片的宏观断裂特征和细观断裂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些引燃战斗部采用钛合金壳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用壳体破裂时形成的高温绝热剪切带和钛元素本身在高温下的剧烈氧化性。
大理岩和砂岩动态本构的实验研究
席道瑛, 郑永来, 张涛
1995, 15(3): 259-266. doi: 10.11883/1001-1455(1995)03-0259-8
摘要:
探讨了在Hopkinson压杆装置上进行岩石长杆冲击实验。用多组埋入式聚偏四氟乙烯薄膜应力计,进行了波衰减的测量,获得了大理岩、砂岩在干燥、饱水、饱油情况下的衰减系数。对实测波形运用拉格朗日分析和路径线方法获取了大理岩、砂岩动态本构关系。
矿用雷管发火可靠度研究
谢兴华, 胡学先
1995, 15(3): 267-274. doi: 10.11883/1001-1455(1995)03-0267-8
摘要:
对矿用雷管发火可靠度进行了研究。完善了两种测试方法,即雷管连续爆速测试和雷管破片速度管状测试。引入智能系统理论对矿用雷管发火可靠度进行定量评价。对无起爆药雷管进行的实验探索,以及用于雷管发火可靠度定量评价的智能原理,都是实用可行的。
一种整装式液体发射药燃烧控制技术
周彦煌, 张兆钧, 官汉章, 栗保明
1995, 15(3): 275-281. doi: 10.11883/1001-1455(1995)03-0275-7
摘要:
介绍了整装式条件下液体发射药(BLP)的一种燃烧控制技术。采用多孔介质及其附着剂,改善并控制填充于其中的液体发射药燃烧性能。在不采用喷射雾化装置条件下,实现液体发射药稳定燃烧,控制燃烧速度,强化化学反应过程。
爆破拆除冷却塔倾倒过程的研究
李守巨, 费鸿禄, 张立国, 魏宏轩
1995, 15(3): 282-288. doi: 10.11883/1001-1455(1995)03-0282-7
摘要:
从理论上研究了冷却塔在倾倒过程中,转角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对于支撑部分保存完整的冷却塔,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相对误差小于10%。实际倒塌长度与理论倒塌长度之比为0.98,实际倒塌中心线与理论倒塌中心线左右偏差3.18,倒塌初始时刻冷却塔未下坐,当t>0.6s之后,冷却塔开始下坐,下坐高度与倾倒时间成正比。最后,还分析了冷却塔在倾倒过程中的前冲和后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