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1001-1455  CN 51-1148/O3
  • EI、Scopus、CA、JST收录
  • 力学类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统计源期刊

2003年  2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论文
高速高粘度液体射流的穿甲效果
施红辉
2003, 23(3): 193-199. doi: 10.11883/1001-1455(2003)03-0193-7
摘要:
为了研究射流粘度对穿甲的影响,用火药炮实验装置产生了速度为1.5~2.0km/s的甘油射流,用曝光时间为180ns的可视化系统对高速甘油射流进行了流场显示。用甘油射流和水射流对4mm厚青铜板及3mm厚钢板进行了穿甲实验,验证了液体的粘弹性增加了射流的穿甲效果。实验还发现甘油的穿甲效果对甘油的体积分数有着依存关系,当体积分数为90%时效果最佳。
激波在带扩容室的变截面管中传播和消波效果的数值分析
胡宗民, 张德良, 张嘉华
2003, 23(3): 200-206. doi: 10.11883/1001-1455(2003)03-0200-7
摘要:
在利用实验结果验证程序的基础上,对激波在具有复杂结构管道内的传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比较了不同入射激波条件和特征尺寸对扩容室消波效应的影响,并考虑了二维(轴对称、平面)模型和三维模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同一尺寸的扩容室对不同马赫数入射激波的消波效果是相近的,扩容室特征尺寸不同则消波效果差别很大。
一种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在地下强爆炸中的应用
刘文韬, 王肖钧, 周钟, 江松青
2003, 23(3): 207-213. doi: 10.11883/1001-1455(2003)03-0207-7
摘要:
为了描述地下爆炸波的传播,建立了一种考虑塑性硬化、剪胀和损伤软化效应的岩石本构模型,并应用于地下强爆炸自由场的数值计算,获得的速度和位移波形以及峰值速度衰减曲线等与国外地下试验测量数据和同类计算相比十分接近,从而验证了本构模型的有效性。
低冲击下固体炸药延迟起爆(XDT)现象
陈朗, 柯加山, 方青, 赵峰, 冯长根
2003, 23(3): 214-218. doi: 10.11883/1001-1455(2003)03-0214-5
摘要:
设计了连续低冲击加载炸药的双隔板实验,采用X光透视摄影方法,观察到了JO 9159炸药延迟起爆(XDT)现象。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加载炸药实验的力学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炸药延迟起爆机理和发生条件。结果表明,JO 9159炸药延迟起爆(XDT)现象的起爆时刻比正常冲击起爆(SDT)要滞后大约十几微秒以上,且发生有一定的随机性。对炸药重复冲击加载作用和炸药在加载作用下的敏化程度是控制XDT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
光滑粒子法中的一种新的核函数
张刚明, 王肖钧, 胡秀章, 周钟
2003, 23(3): 219-224. doi: 10.11883/1001-1455(2003)03-0219-6
摘要:
分析了传统的核函数产生压缩失稳现象的原因,提出了消除这种压缩失稳现象的一种新的核函数。采用改进的光滑粒子法,对几种常用的核函数进行了一维应变波的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新的核函数在应力波计算中不但保证了计算精度,还能有效地消除压缩失稳。
含有阻燃组元的可燃制冷剂爆炸极限的研究
田贯三, 马一太, 杨昭
2003, 23(3): 225-229. doi: 10.11883/1001-1455(2003)03-0225-5
摘要:
通过实验研究了R134a、R227ea、R125分别与6种可燃工质混合后,不同混合比时的爆炸极限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分组法建立了对含有阻燃组元的混合工质爆炸极限的估算模型,与文中得到的18组混合工质的爆炸极限实验曲线结合,可计算9种工质组成的多元混合工质的爆炸极限,研究结果可作为评价混合工质爆炸极限的依据。
PVDF在动态应变测量中的应用
李焰, 钟方平, 刘乾, 刘瑜, 秦学军, 谭红梅
2003, 23(3): 230-234. doi: 10.11883/1001-1455(2003)03-0230-5
摘要:
研究了用PVDF压电薄膜进行动态应变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在单向应变块上对两种PVDF应变片的应变电荷常数进行了标定,并对一维应力杆中的应变波形进行了测量。实验给出了较好的测量精度。研究结果表明,PVDF应变片在动态应变测量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SHPB实验中试件内早期应力平衡分析
徐明利, 张若棋, 张光莹
2003, 23(3): 235-240. doi: 10.11883/1001-1455(2003)03-0235-6
摘要:
分析了影响SHPB实验试件中早期应力平衡的外部因素,如光滑入射波及其上升时间、压杆波阻抗及压杆与试件横截面积之比等。研究结果表明,当用传统的SHPB装置产生的入射波加载试件时,宜采用与试件波阻抗接近的压杆;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直径较大的试件,其内部应力达到均匀分分布的状态快于小直径的试件,最后给出了改善试件早期应力均匀性的方法。
单孔台阶爆破中保留岩体损伤特征的数值模拟
刘军, 王树仁, 高全臣
2003, 23(3): 241-247. doi: 10.11883/1001-1455(2003)03-0241-7
摘要:
为了描述露天矿单孔台阶爆破中预留岩体在爆炸冲击载荷下的损伤演化特征,建立了一个各向异性的损伤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该损伤模型能够模拟岩石材料在冲击载荷下的损伤特征,可以为岩土工程中经历过冲击扰动作用的岩体的稳定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约束条件及装药直径对HMX/F2641传爆药爆压影响的实验研究
王作山, 刘玉存, 张景林, 张包民
2003, 23(3): 248-252. doi: 10.11883/1001-1455(2003)03-0248-5
摘要:
采用锰铜压力传感器法测量了约束条件和装药直径对传爆药HMX/F2641爆压的影响,传爆药密度为90%的理论密度。装药直径小于5mm时,小型化传爆序列爆压随装药直径和约束条件阻抗的减小而降低,装药直径3~5mm范围内,约束条件及装药直径对传爆药爆压的影响较小;在装药直径1.5~3mm范围内,小型化传爆序列约束条件和装药直径对传爆药爆压的影响较大。在装药密度一定时,通过装药尺寸及约束条件的匹配,可以控制并调整传爆药的爆压输出来满足不同主装药起爆的需求。
光面爆破相邻炮孔存在起爆时差的炮孔间距计算
戴俊, 杨永琦
2003, 23(3): 253-258. doi: 10.11883/1001-1455(2003)03-0253-6
摘要:
根据光面爆破炮孔爆炸载荷的时间衰减和相邻炮孔的非同时起爆,对光面爆破的炮孔间距计算进行研究,提出新的光面爆破参数设计方法,并得出炮孔爆炸载荷衰减速度、相邻炮孔起爆时差对炮孔间距的影响。分析认为,就实现较大的光面爆破炮孔间距而言,提高炮孔堵塞质量较提高雷管起爆时间精度更有意义。
爆炸成型弹丸药型罩研究
苟瑞君, 刘天生, 王凤英
2003, 23(3): 259-261. doi: 10.11883/1001-1455(2003)03-0259-3
摘要:
为了提高反装甲武器的功效,在装药条件、几何尺寸相同的条件下,分别对以钨铜粉末冶金、紫铜和铜铝复合金属三种不同材料为药型罩的爆炸成型弹丸进行了破甲实验,得出以铜铝复合金属材料作为药型罩、且罩顶开通孔的爆炸成型弹丸的破甲能力可比以紫铜为药形罩的弹丸提高22%,并且形成的破片形状规则。
微团化动态结晶法制备超细HMX炸药
王晶禹, 张景林, 徐文峥
2003, 23(3): 262-266. doi: 10.11883/1001-1455(2003)03-0262-5
摘要:
为改善HMX(Cyclotetramethylenetetranitramine,奥克托今)炸药的细化效果,通过分析一般重结晶方法制备超细炸药粒子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化学结晶和机械冲击原理的微团化动态结晶超细化技术。分析了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并探讨了微团化动态结晶超细化机理。应用此方法制备出了亚微米级(D50=0.40m)的超细HMX炸药,其细化产品粒径小且粒度分布范围窄。
混凝土靶板冲击响应的经验公式
文鹤鸣
2003, 23(3): 267-274. doi: 10.11883/1001-1455(2003)03-0267-8
摘要:
对预测混凝土靶板在弹丸撞击下的响应和破坏的经验公式进行了综述,包括预测侵彻深度、痂斑破坏和穿透的经验方程,并对国外现有的有关钢筋混凝土靶板抗弹设计和评估的规范进行了评论。结果表明,现有经验模型的不完备性和现有设计和评估准则的自身缺陷,清楚地说明有必要在混凝土撞击、侵彻和穿透这一活跃研究领域,做进一步的实验、理论和数值模拟工作,以便对余留问题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B炸药装药发射安全性落锤模拟加载实验研究
王世英, 胡焕性
2003, 23(3): 275-278. doi: 10.11883/1001-1455(2003)03-0275-4
摘要:
为了了解影响B炸药装药发射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利用大落锤模拟加载装置,采用上下法模拟榴弹发射时炸药装药所受的主要应力特性,对不同装药条件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影响B炸药装药发射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是其装药质量,对B炸药装药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可保证B炸药装填大口径榴弹的发射安全性。
真实爆炸容器水压应变测试及分析
胡八一, 刘仓理, 谷岩, 罗兵, 林洪书, 陈杰富
2003, 23(3): 279-282. doi: 10.11883/1001-1455(2003)03-0279-4
摘要:
在0、3、6、9、12和15MPa的水压试验条件下,对设计压力为12MPa的球形爆炸容器外表具有代表性的31个测点进行了应变测试。并用三维ANSYS有限元编码对12和15MPa两种工况进行了应力分析,分析结果与测试基本吻合,表明该容器在整个试验压力范围处于线弹性状态,容器的强度设计是合理的。
三维爆炸与冲击问题的可视化研究
孙娟, 宁建国
2003, 23(3): 283-288. doi: 10.11883/1001-1455(2003)03-0283-6
摘要:
结合爆炸与冲击物理现象的特点,对三维爆炸场的可视化进行了研究,在三维多流体网格法基础上自行研制了三维爆炸场的可视化工具软件ViSC3D。利用ViSC3D,对两种复杂边界的爆炸场进行了可视化,详细地展现了爆炸场的概貌和局部细节,表明该软件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