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14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文
激波点燃粉尘的数值模拟研究
许厚谦, 于强
1994, 14(4): 289-297. doi: 10.11883/1001-1455(1994)04-0289-9
摘要:
建立了用于模拟入射激波后可燃粉尘颗粒点火的一维非定常两相化学反应流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气固两相间的相互作用、粉尘颗粒的加速、加热和化学反应。粉尘颗粒着火前的化学反应用发生在颗粒外表面和内孔表面的非均相反应描述,颗粒内部的温度变化用一含有化学反应源项的非稳态热传导方程来描述,以颗粒外表面温度的突跃上升作为可燃粉尘颗粒点燃的着火条件。我们用该模型和PSIC方法,对由中等强度激波从纯气相传入煤粉-氧气混合物而引起的非定常两相流动现象,包括气固两相间的相互作用、粉尘颗粒的加速、加热以及点火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计算了对应于不同载荷比、马赫数为4~5的入射激波后煤尘颗粒的点火延迟时间,分析了由于可燃粉尘颗粒的存在,入射激波及波后气固两相流动参数的变化规律。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文中建立的模型和所用的基于PSIC算法的数值方法,用最自然的方式描述气固两相流动,即用连续流模型(欧拉方程)描述输运相(气相)的流动,用轨道颗粒模型(拉格朗日方程)描述分散相(颗粒相)的运动。用这种方法模拟含尘介质中激波后颗粒的点火是很有效的,它可以清楚地确定哪一个颗粒群最先着火,它的初始位置以及在整个点火延迟时间内
岩石可爆性神经网络研究
冯夏庭
1994, 14(4): 298-306. doi: 10.11883/1001-1455(1994)04-0298-9
摘要: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理论,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了岩石的可爆性指数与岩体的爆炸漏斗体积V、大块率K_1、平均合格率K_2、小块率K_3和波阻抗Z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并将其用神经网络、网络连接权值矩阵和节点阈值向量分布式表达出来。对于新的岩石,网络采用并行推理的方法预报出其可爆性。实践表明,神经网络方法科学、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动态处理的能力。
无外壳炸药药柱的热爆炸参数测定和理论分析
李金山, 楚士晋
1994, 14(4): 307-313. doi: 10.11883/1001-1455(1994)04-0307-7
摘要:
利用自行设计的热爆炸实验装置,测定了以RDX、HMX、HMX/TATB、TATB为基的粘结炸药在三种尺寸下的有量纲热爆炸参数(临界温度、延滞期);利用Semmenov参数,求得了上述炸药热爆炸表现活化能,讨论了临界温度与圆柱体高和半径的关系、延滞期与超临界程度的关系、并预测了炸药在一些较大尺寸下的临界温度。
控制爆破的断裂控制与参数确定
朱瑞赓, 李新平, 陆文兴
1994, 14(4): 314-318. doi: 10.11883/1001-1455(1994)04-0314-5
摘要:
描述了孔边线状裂纹扩展的断裂控制过程。建立了控制爆破参数与岩石强度、断裂韧度和炸药性质等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尽可能加大炮孔间距的合理尺度。
含尘气体中的非定常激波
耿继辉, 汤明钧
1994, 14(4): 319-331. doi: 10.11883/1001-1455(1994)04-0319-13
摘要:
对含尘气体中非定常激波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实验在垂直两相激波管中实现。气体与含尘气体之间分界平面的形成以及分界面处粉尘浓度的瞬时测定为实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在双流体模型基础上,应用时间分裂法,将TVD格式和MacCormack格式分别应用于气相和颗粒相方程,模拟了激波与含尘气体相互作用现象,讨论了含尘气体物理参数对激波传播行为的影响。计算结果与实验现象符合较好。
拉格朗日反分析方法误差分析
柴华友, 唐志平
1994, 14(4): 332-341. doi: 10.11883/1001-1455(1994)04-0332-10
摘要:
系统地讨论了路径线法及曲面拟合法误差发展。反分析计算误差可分成截断误差及增殖误差两部分,截断误差及增殖误差受测量量计数目及量计间距影响,增加量计数,减小量计间距可以减小截断误差,但不利于控制增殖误差。反分析计算误差发展可分为三个过程:开始,计算误差主要来源于截断误差;其后,误差受截断误差和增殖误差共同影响;最后,增殖误差是主要的。无论是曲面拟合法还是路径线法,各量计线上增殖误差可用时间多项式函数来表示,且多项式最高幂次数与量计线数目有关。
非线性岩土中球壳对冲击波的动力响应分析
房营光
1994, 14(4): 342-351. doi: 10.11883/1001-1455(1994)04-0342-10
摘要:
采用小参数摄动法和Laplace变换研究了非线性弹性岩土中球壳对冲击波的动力响应问题。系统的非线性方程由小参数摄动渐近展开后,利用Stokes-Helmholtz矢量分解定理把它们简化为一系列的线性波动方程,并由Laplace变换和本征函数给出了各线性波动方程的求解。最后,对平面冲击波和球面冲击波给出了球壳动力响应的应力结果。
收敛柱激波在粉尘气体中的传播
吴清松
1994, 14(4): 352-358. doi: 10.11883/1001-1455(1994)04-0352-7
摘要:
取稀颗粒群气固两相耦合的双流体简化模型,采用高解数值方法研究了收敛柱激波在粉尘气体中的传播和波后流场特性。通过与纯气体情况比较,揭示了固体颗粒出现对收敛柱激波传播特性的影响。
膛口流场一维简化非傅里叶传热模型
余永刚, 方谋鑫, 汪庆永
1994, 14(4): 359-362. doi: 10.11883/1001-1455(1994)04-0359-4
摘要:
针对膛口流场复杂的传热现象提出一个简化的工程计算模型。根据该模型得出:在一定条件下,流场内存在非线性波传热模式,并把运动的膛口焰火球近似看成一个非线性波,所得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相符。
破片群初速的电探针测量法
谢盘海, 曾凡群, 马冰
1994, 14(4): 363-368. doi: 10.11883/1001-1455(1994)04-0363-6
摘要:
提出了一种速度衰减系数可预先确定的测量全预制和半预制破片群初速v_0的电探针方法。在效应靶背面竖直方向上依次布置n根条状铜箔电探针,测量n个破片飞行x距离经历的时间t,根据破片速度衰减公式确定n个破片的v_0,测量误差不超过3%。应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将实验测定的全预制破片群初速拟合成沿战斗部轴向分布,实验拟合线与用文献[1]报导的计算方法确定的结果基本一致。
自由基在高速投射物压力波致伤机制中的作用
陈林, 王正国, 刘荫秋, 安波, 王大田
1994, 14(4): 369-373. doi: 10.11883/1001-1455(1994)04-0369-5
摘要:
已发现高速投射物(HighVelocityProjectile,HVP)压力波可致培养的内皮细胞等损伤。但到目前为止,压力波引起细胞损伤的机理还不清楚。旨在用压力波于体外致伤培养肝细胞,并用自由基清除剂SOD处理受损细胞,以观察自由基在HVP压力波致伤机制中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HVP压力波可引起培养肝细胞明显损伤,压力波损伤培养细胞的机制与其引起细胞自由基反应等有一定关系,预防性地给予自由基清除剂SOD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压力波所引起的细胞损伤。